发布时间 :2025-07-23
医院感染防控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,而医疗自助机作为患者高频接触的设备,其使用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需重点防范。通过合理的设备设计、消毒管理和流程优化,自助机不仅能减少感染风险,还能助力医院构建更安全的就医环境。本文从感染防控角度,探讨医疗自助机的应用策略与管理方法。
一、医疗自助机的感染风险点分析
明确自助机使用过程中的潜在感染风险,是制定防控策略的前提,主要风险点集中在设备表面、操作流程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:
(1)设备表面污染
- 触摸屏、操作按钮、刷卡区、扫码窗口等部位,因患者频繁触摸,易残留细菌、病毒(如大肠杆菌、流感病毒、新冠病毒);
- 打印出口和胶片/报告取件区,可能因接触患者手部或环境灰尘,成为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;
- 设备缝隙和边角易堆积灰尘和污垢,若清洁不彻底,可能滋生微生物。
(2)操作流程中的风险
- 患者操作自助机前未清洁手部,或操作后未及时洗手,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;
- 多人连续使用自助机时,若间隔时间短且未及时消毒,前一位患者残留的病原体可能传给下一位;
- 自助机旁的排队区域人员密集,若通风不良,可能增加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风险。
(3)环境因素的影响
- 医院门诊大厅、候诊区等区域人流量大、空气流通性差,不利于病原体扩散;
- 潮湿环境(如南方梅雨季)可能加速设备表面微生物滋生;
- 自助机与其他医疗设备或物品(如病历夹、化验单)距离过近,可能导致交叉污染。
二、降低感染风险的设备设计与功能优化
从设备源头减少感染风险,通过材质选择、结构设计和功能创新,提升自助机的“抗污染能力”:
(1)抗菌材质的应用
- 触摸屏和操作面板采用纳米银抗菌玻璃,抗菌率≥99%,能持续抑制细菌、病毒滋生,有效期长达3年;
- 机身外壳使用抗菌不锈钢材质,表面经特殊处理(如电解抛光),减少细菌附着,且易清洁;
- 打印出口和取件区采用光滑无棱角设计,避免污垢堆积,降低清洁难度。
(2)结构设计的防污染考量
- 设备倾斜角度设计为15°-30°,减少操作时手部与屏幕的接触面积,同时避免液体(如汗液、雨水)滴落在设备表面;
- 刷卡区和扫码窗口采用凸起设计,减少手指直接接触,且便于消毒湿巾擦拭;
- 内部线路和部件密封处理,防止灰尘和液体渗入,降低设备内部滋生微生物的风险。
(3)功能创新助力感染防控
- 非接触式操作:支持人脸识别、远距离扫码(1米内),减少手部与设备的直接接触;
- 自助消毒提示:设备屏幕定时显示“请清洁手部”提示,部分高端机型配备手部消毒凝胶自动 dispenser,操作前可免费取用;
- 使用记录追踪:自动记录每位患者的操作时间,便于后续追溯和针对性消毒(如发现疑似感染患者使用过,立即强化消毒)。
三、医疗自助机的消毒与清洁规范
科学的消毒与清洁是降低感染风险的关键,需制定标准化流程,明确清洁频率、方法和责任人员:
(1)日常清洁消毒流程
- 清洁频率:
- 普通门诊时段:每2小时清洁消毒1次;
- 高峰时段(如上午8-10点):每1小时清洁消毒1次;
- 特殊时期(如流感高发季、疫情期间):每30分钟清洁消毒1次。
- 清洁方法:
- 先用蘸有中性清洁剂的抹布擦拭设备表面(去除污垢),再用75%医用酒精湿巾或含氯消毒液(浓度500mg/L)擦拭消毒,重点部位(触摸屏、按钮、刷卡区)需反复擦拭2-3次;
- 打印出口和取件区用消毒棉签深入清洁缝隙,避免纸屑和灰尘堆积;
- 清洁完成后,放置“已消毒”标识,记录清洁时间和责任人。
(2)特殊情况的强化消毒
- 发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患者使用过的自助机,立即用含氯消毒液(浓度1000mg/L)进行全方位消毒,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;
- 设备维修或更换部件后,对接触过的部位进行彻底消毒,避免维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;
- 每周进行1次深度清洁,用压缩空气清理设备内部灰尘,用消毒喷雾对设备周围环境(1米范围内)进行消毒。
(3)清洁工具的管理
- 清洁自助机的抹布、棉签等工具需专用,避免与清洁其他区域的工具混用;
- 清洁工具使用后,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,清洗晾干后备用;
- 盛放消毒液的容器每日更换,避免消毒液失效或被污染。
四、感染防控的流程优化与患者引导
通过优化操作流程和加强患者引导,减少使用过程中的感染风险,提升整体防控效果:
(1)操作流程优化
- 推行“无接触式操作”:鼓励患者使用电子健康码、人脸识别等方式,减少刷卡、插卡等接触操作;
- 缩短操作时间:简化自助机功能步骤,将核心操作(如挂号、缴费)控制在30秒内完成,减少患者与设备的接触时长;
- 设置“间隔线”:在自助机前地面标注1米间隔线,引导患者排队时保持安全距离,避免人员聚集。
(2)患者引导与宣传
- 在自助机旁张贴“操作后请洗手”“保持社交距离”等宣传海报,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提醒患者注意防护;
- 引导员在协助患者操作时,主动提醒其操作前后清洁手部,可提供免洗消毒凝胶;
- 通过医院公众号、候诊区电视等渠道,宣传自助机使用的感染防控知识(如正确的手部清洁方法、如何减少接触污染)。
(3)特殊人群的防护措施
- 为老年患者、免疫力低下者等特殊人群,提供“优先使用”服务,减少排队等待时间,降低暴露风险;
- 对不会使用自助机的特殊患者,由引导员全程协助,避免患者因操作困难而反复触摸设备;
- 为自助机配备一次性手套取用箱,患者可自愿佩戴手套操作,减少直接接触。
五、感染防控效果的监测与持续改进
建立感染防控效果监测机制,及时发现问题并持续优化,确保防控措施有效落地:
(1)监测指标与方法
- 表面微生物监测:每月随机抽取3-5台自助机,对触摸屏、按钮等部位进行采样检测,细菌菌落总数需≤10cfu/cm²,不得检出致病菌(如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);
- 患者反馈监测:通过问卷调查、现场访谈等方式,了解患者对自助机清洁度和感染防控措施的满意度,目标满意度≥90%;
- 操作规范监测:定期检查清洁消毒记录,评估清洁频率和方法的合规性,不合规率需≤5%。
(2)问题整改与持续优化
- 若监测发现微生物超标,立即追溯原因(如清洁不彻底、消毒方法不当),重新培训清洁人员,强化消毒流程;
- 根据患者反馈,调整宣传内容和引导方式(如患者反映宣传海报不够醒目,可更换为更大尺寸或更鲜艳的设计);
- 结合季节变化和疫情防控要求,动态调整清洁消毒频率(如夏季高温时增加消毒次数)。
六、典型案例:某三甲医院的实践经验
- 背景:该医院门诊大厅日均人流量8000+,自助机使用频繁,曾出现因设备表面污染导致的交叉感染事件。
- 实施措施:
- 将所有自助机更换为抗菌材质触摸屏,配备手部消毒凝胶 dispenser;
- 制定“每小时消毒1次”制度,由专人负责并记录,高峰时段增加至每30分钟1次;
- 在自助机区域加装通风设备,地面标注间隔线,引导患者保持距离。
- 实施效果:
- 设备表面细菌检出率从35%降至5%以下,未再发生因自助机导致的交叉感染;
- 患者对自助机清洁度的满意度从68%提升至92%;
- 引导员的防控知识知晓率从70%提升至100%,能有效指导患者做好防护。
医疗自助机在医院感染防控中既是“风险点”,也可通过科学管理成为“防控助力”。通过设备的抗菌设计、规范的消毒清洁、合理的流程优化和有效的患者引导,能将其感染风险降至最低,同时发挥高效服务的优势,为医院构建“安全、高效、便捷”的就医环境提供有力支撑。
关于硕远智能. 硕远智能是专注十年医院自助服务终端及医院自助终端系统厂家,为您提供医院自助终端,医院自助挂号机,医院自助缴费终端,报告单自助打印终端,胶片自助打印终端,医院自助签到机,报告自助打印机,医院自助发卡机,医院自助充值缴费终端,医院多功能自助服务终端,分诊系统,,银医通医疗自助终端,智慧医疗自助终端。咨询热线:400-005-1153